《清平乐·村居》教学设计
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 汪燕
教材简析
《清平乐·村居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。作者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、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,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,抒发了他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。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,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浅显易懂,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。这首词处于第二单元的开篇,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,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古诗词,积累语言,感受生活的情趣,开启本组“童年生活”之旅。
设计意图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在学段目标中提到,第三学段应“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通过语调、韵律、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。”结合学生实际,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,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:由诗入手,走向村居——初读课文,走进村居——品读感悟,漫步村居——走出村居,遨游词海。
学习目标
1.认识生字“媪、剥”,会写“醉、媚、锄、剥”4个生字。能正确读写“鸡笼、莲蓬”等词语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2.通过看注释,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,感知诗词大意,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。
3.通过古诗词的学习,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。
教学重点
理解词的意思,体会词的意境,有感情朗读与背诵。
教学重点
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,体会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。
课前准备
复习有关词、词牌的知识。
教学时间 一课时
教学过程
板块一:由诗入手,走向村居
1、高鼎的一首《村居》让我们看到清新的乡村风光,闻到了淡淡的泥土花香,感受到了在和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。古诗这种文体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在这条长河中还有另一颗明珠──词。词是唐朝时候兴起的一种文体,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,因此我们有唐诗宋词之说。
2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,谁来读读课题?指导读题。
3、辛弃疾的这篇词作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?让我们一起走进《清平乐·村居》吧。
板块二:初读课文,走进村居
1.教师配乐范读。
2.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词,初步感知词的内容。
要求:⑴借助课后的拼音,学会生字“醉、媚、锄、剥”;⑵把这首词读正确,读通顺,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。
3. 指名读,评议,注意正音。
4. 借助注释,试着用自己的话,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。
5.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。
板块三:品读感悟,漫步村居
有人说,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,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,韵味深长。所以,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。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。
1、自由读,思考:(1)村居的“景”是怎样的?(2)这五口之家里,给你印象最深的,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?
2、学生交流。
问题(2)预设:
①“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” 大儿子勤劳,二儿子懂事、心灵手巧。
②“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 这是诗人着力描绘的“小儿”,“溪头卧剥莲蓬”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、天真活泼的神态。“最喜”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,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:在溪头趴着,悠闲地剥着莲蓬,何等的调皮,何等的自在啊!
③“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” 老公公和老婆婆,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,愈加显得温柔、有趣,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,从“媚好”,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。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。
3、指导朗读。
板块四:走出村居,遨游词海
1、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,一朵艳丽的奇葩,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,一曲委宛动听的歌,一段绵长不绝的情。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宋词吗?学生交流并背一背。
2、辛弃疾是一位南宋著名的词人,他写的词热情洋溢,慷慨激昂,笔力雄厚,艺术风格多样,推荐阅读《西江月》。
板书设计
清平乐·村居
景 美 人 美
生活美
发表评论